7月21日,国家钒钛产业联盟成立,又一面产业发展的“旗帜”飘扬在中国经济巨轮上。当天,攀枝花和攀钢集团有限公司成为引领发展的“旗手”。从钢铁到钒钛,从过去到现在,攀枝花工业始终肩负着“国家使命”。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市委十一届六次全会明确,深入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加快建设以工业为主导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踏上新征程,再创新辉煌之际,攀枝花工业的“家底”究竟怎么样?
一看“家底”:根深叶茂久为功
谈发展,离开了资源都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攀枝花发展工业可谓得天独厚,既有“天上的阳光”“空中的风”,还有“地上的水”“地下的矿”。
从矿产资源来看,攀枝花市已探明铁矿(主要是钒钛磁铁矿)71.8亿吨,占四川省探明铁矿资源储量的72.3%,是中国四大铁矿区之一;伴生钛资源储量占全国的93%,居世界第一;伴生钒资源储量占全国的63%,居世界第三。探明石墨资源储量全国第三。
从水、风、光来看,金沙江、雅砻江贯穿全境,每平方公里水能资源分布密度是全省的4倍、全国的17.7倍,水电可开发量为730万千瓦,是国家重点水电基地;按风能资源评价技术标志划分,攀枝花属风能资源较为丰富地区,可开发量250万千瓦;攀枝花多年平均日照时数达2700多小时,“在全国仅次于拉萨,光伏资源可开发量770万千瓦。”
依靠这些资源,攀枝花工业究竟如何呢?
市经济和信息化局综合统计科科长胡志华说:“经过50多年发展,攀枝花已形成涵盖钢铁、钒钛、清洁能源、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32个行业大类的多元工业体系、占全部工业门类的78%,对保障重要初级产品供给、增强国家产业链韧性的作用尤为突出。”
在全国工业领域,攀枝花不仅是名“多面手”,更是名“专业选手”。
胡志华介绍,攀枝花还建成了钒钛资源综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级钒钛质检中心等一批“国字号”平台,钒钛产业链完整度在全国居首,建成全国最大的钒钛原料基地、钒钛钢铁生产基地和世界第一的钒产品生产基地。2022年,全市工业化率48.3%,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9.4个百分点,长年稳居全省第一位。 中新评论网
二看“产业”:生机勃勃势澎湃
产业是承载攀枝花工业经济发展的载体。
市委十一届六次全会明确提出,构建以工业为主导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立足攀枝花资源禀赋和工业产业基础,加快建设“2+3”现代工业体系,即:突出发展先进钒钛钢铁材料和清洁能源2大主导产业,加快发展钒钛磁铁矿采选冶、绿色化工和装备制造3大围绕主导产业起到基础支撑、配套辅助和延伸应用的支柱产业。
这一体系优势何在,前景如何?
市经济和信息化局负责人介绍,“2+3”现代工业体系“核心突出、内在关联”,较好地展现了攀枝花工业特色和发展重点,与全省现代工业体系高度契合。 时事要闻网
一方面,先进钒钛钢铁材料和清洁能源产业作为工业发展的主导和核心,既相对独立又互为支撑,先进材料产业是清洁能源产业的应用产业,清洁能源产业是工业绿色化发展的能源保障,先进材料又为清洁能源产业发展提供原材料支撑。
另一方面,“2”和“3”之间相辅相成、相互促进,3大支柱产业是2大主导产业的基础产业、配套产业和延伸产业,可有效形成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工业生态体系。
“2+3”现代工业体系既融为一体,又各具特色。——先进钒钛钢铁材料产业。围绕打造世界级钒钛产业基地,重点发展含钒钛钢铁材料、钒钛金属材料、钒钛化工功能材料、钒钛储能材料和装配式建筑材料等。到2027年,形成千亿级产业集群。 秦皇岛新闻网
——清洁能源产业。围绕打造全国重要清洁能源基地,统筹推进“水风光氢储”五位一体协调发展,加快建设水电、风电、光伏发电等清洁能源项目;打造氢能制储输用全产业链,建设氢能产业示范城市;加快钒电池产业链、锂动力电池正负极材料等产业发展及示范应用。到2027年,形成千亿级产业集群。
——钒钛磁铁矿采选冶产业。按照集约集聚发展原则,以钒钛磁铁矿资源高效分离提取和高水平回收利用为重点,提升综合利用水平,实现集约高效利用,发挥资源价值,为先进材料及制造加工产业奠定坚实基础。到2027年,形成千亿级产业。
——绿色化工产业。充分利用攀枝花钒钛化工园区、攀枝花格里坪化工园区“金字招牌”,延伸发展氯化钛白以及精细化工等产业,重点发展钒钛化工、氯碱化工、硫磷化工、煤化工等。到2027年,产值突破800亿元。
——装备制造产业。重点发展精密铸造和钢铁成套设备及相关零部件等产业,推动产业向智能化、大型化、成套化发展,做大成套设备产业规模,打造特色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到2027年,产值突破380亿元。
三看“企业”:满园春色关不住
企业是高质量发展的基石,企业兴,则行业兴。经过50多年的发展,攀枝花工业企业已从“一枝独秀”,发展到“满园春色”。
近年来,攀枝花把提振市场主体信心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多措并举为企业“排忧解难”,全力营造重企、爱企、护企的良好氛围,以实际行动助推企业高质量发展。
胡志华介绍,截至目前,全市工业企业2217户,其中规上工业企业475户,占21.43%,数量较“十三五”末增长36.1%,包括攀钢集团、安宁股份等大中型企业49户、小微型企业426户。可以说,大企业“顶天立地”、中小企业“铺天盖地”。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我市在培育壮大企业方面,形成了四点经验做法。
——大力推进优质企业培育,优选一批有市场、有创新、有潜力的中小企业进行梯度化培育。截至目前,我市已培育创新型中小企业31户、省级专精特新企业33户、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户。
——抓企业集群发展,按照“资源促产业、共建生态圈”的思路,以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为核心,不断带动企业延链补链、协同配套。截至目前,我市钒钛新材料产业集群入选四川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东区钒钛产业集群入选四川省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坚持完善市领导联系服务重点企业制度、企业家座谈会等联系机制,对重点企业实施动态联系服务,定期深入企业,“一企一策”协调解决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困难问题,不断提升企业服务质效。 安庆财经网
——采取“市级统筹、区县同步、产业联动”“线上+线下”方式,多渠道、全覆盖、立体化宣传助企纾困政策,让各类市场主体对国家、省市政策措施应知尽知、应享尽享。(胡志华 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晏洁 李媛 张建玲 张珊珊)
审核: 丁傑 责任编辑: 伍家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