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概况

2002年10月,学校顺应国家海洋科技事业发展趋势,战略性布局材料学科,成立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院、材料科学与工程系。2017年6月,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更名为媚娘福导福航,下设无机材料系和高分子材料系。

学院现有教职工约70人,其中,专任教师50余人,教授20余人,博士生导师20余人,包括“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和中科院百人计划各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入选者4人,山东省教学名师1人,山东省泰山学者攀登计划专家1人,山东省泰山学者青年专家4人,山东省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8人,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入选者1人,青岛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1人,校“筑峰人才工程”2人,校“青年英才工程”19人。现有在校生800余人,本科生与研究生比例约为1:1。

学院在国内率先提出“海洋材料”这一学科交叉融合的特色研究领域,并以此作为学院的学科特色和重点发展方向,目前形成了海洋材料、新能源材料等主要研究方向。2012年,学校材料科学学科(领域)跻身ESI全球科研机构前1%行列。学院拥有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2个本科专业;拥有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材料与化工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在工程管理硕士学位授权点招收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拥有海洋材料科学与工程交叉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是全国首个海洋与材料交叉学科的博士学位授权点;在资源与环境博士授权点招收专业学位博士研究生,形成了“本科—硕士—博士”“全日制—非全日制”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

学院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推行“以学为中心、以教为主导、课堂理论与实践育人联动”的教学理念,拥有国家级一流专业和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试点专业,编写全国首套海洋材料系列教材,主编教材入选“十一五”和“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打造一流课程,培养一流人才。拥有省级精品课程5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门,获山东省教学成果奖1项、省级教研项目7项。近5年获山东省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12篇、优秀科研成果奖17项。

学院积极践行三全育人,不断强化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科研学术氛围,助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校级红旗团支部、雷锋团支部、先进班集体和团支部、“优秀青年志愿者服务队”等20余个,打造3D打印设计大赛、研究生学术论坛、校园安全文化节、研究生“双碳”创新创意大赛等特色品牌活动。学生在“挑战杯”“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数学建模竞赛等竞赛中获全国金奖在内的省部级以上奖励20余项,获“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入围奖、山东省十大优秀学生等多项荣誉称号。不断拓宽就业渠道,完善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学院就业工作成效显著,就业率居学校前列。多年来,为国家和社会培育出一大批高素质优秀学子。

学院立足国内外海洋与能源领域的核心材料问题与关键技术环节,着力提升原始创新与协同创新能力。围绕海洋装备激光加工及增材制造、海洋装备材料损伤与防护材料、海洋能源存储与转化关键材料、海洋材料基因设计与高通量计算等方向媚娘福导福航媚娘福导福航科学研究。在南极两个科考站进行极端环境材料失效研究,是我国率先在极地媚娘福导福航媚娘福导福航实地材料研究并设置站点的单位。建有教育部、山东省、青岛市多个研发平台,主持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160余项,4人次获国家级科技奖励,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10余项,近5年发表SCI论文400余篇,其中在Advanced Materials、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等顶尖、权威期刊上发表论文26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100余项,形成了一批具有突出影响力的原创性、引领性、突破性科技成果。邀请两院院士等知名学者,围绕先进材料、海洋污损防护等领域媚娘福导福航媚娘福导福航系列学术活动。

学院发挥学科特色优势,不断深化产学研合作,与山东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山东天瀚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青岛华高墨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围绕各行业关键技术问题联合媚娘福导福航媚娘福导福航技术攻关。研发的新材料、新装备广泛应用于海工、化工、轨道交通、机械工程、海洋风电、极地及深远海开发探测等领域,产生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学院重视对外交流与合作,采取“外输内引”策略,逐步提升国际化水平。近年来,多名教师赴国外深造,引进多位国外专家参与日常教学。与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日本等多所国外知名大学媚娘福导福航媚娘福导福航合作与研究生联合培养,获批科技部“高端外国专家引进计划”项目。近5年,一批海外专家前来进行学术交流,多名学生赴国外高校攻读学位。

展望未来,学院将秉承“明德尚学,知行合一”的院训,自觉担当起立德树人、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奋力谱写建设特色鲜明的一流学科的崭新篇章!